三水位于广东省中部,珠三角西北端,是佛山市五区之一,因西江、北江、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。三江汇流,堪称世界奇观,三江汇流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最早的冲积平原,被誉为“珠江三角洲之源”。但从文化和人才的角度看,三水建县初期,有“文无翰林,武无侍卫、财无十万”之说,历史上出现的文人学士也不多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三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特别是近年来,三水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显著,经济总量跃居千亿,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不但拥有高速公路、高铁、轻轨,河运、航空的立体式交通优势,而且临近广佛,毗邻港澳,区位条件突出。同时,三水生态环境得天独厚,是公认的中国长寿之乡,中国饮料之都,走出了一条发展与环境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。
但是,当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级,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,三水这个全国百强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略显不足。根据2015年最新人口调查数据显示,2015年末,全区常住总人口为63.85万人,五年间共增加1.59万人,每年仅增加约0.32万人,再剔除自然出生人口增长,外地迁入型人口增长并不多。
其实不仅是三水,南海区也面临引才困境。最近一则新闻《19位博士生走进南海企业,仅1人愿意留下?该拿什么留住他们》也引发了南海对于吸引人才的思考。面对如何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的问题,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在今年8月召开的佛山市、区委书记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指出,三水要“以留人引人为核心抓创新”。佛山要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创新首先需要思想创新、理念创新。所以,创新的主体是人,核心是人。黄福洪强调“具体到三水,首要任务是留人、吸引人”。留人就是留心,为此三水提出要从教育、公共医疗、公共出行交通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。
一位外地的朋友讲到,来三水工作已多年,刚来三水时,最不适应的地方无非就是饮食习惯、气候、语言等。但是既来之,则安之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问题都能够慢慢适应。公共基础设施、交通、教育等不完善的地方,随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也会逐步改善。这位朋友落户三水,买房成家,但总感觉还是不能真正融入三水。他形象地说:“我在户籍上算三水人,但在心理和文化认同上,感觉还是外地人。”
最让这位朋友印象深刻的是,因为不会讲白话,被三水人戏称为“捞仔”,有一种排外的意思。所以他始终认为自己还是外地人,没有被本地人接纳,甚至有了想辞职回老家的想法。语言是思想文化最直接的反映,其实对于多数三水人来说,不是不会讲普通话,而是不习惯讲普通话。讲普通话不是一种能力问题,而是一种习惯问题。由此可见,文化因素对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,特别是留心的重要性。
有人会问,吸引外来人才的多少对一个地方的发展真的很重要么?我们来举两个例子:一个是美国,典型的移民国家。汇集融合了全球不同民族、肤色的人群,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开放多元、最富有创新精神、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。一个是深圳,典型的移民城市。这座年轻的城市,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、设计之都,创客之城、最富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城市。美国和深圳的例子都说明,吸引外来人才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。
笔者认为三水的文化建设对吸引人才、留人、留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“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”。如果说教育、医疗、交通的改善可以留人,那么文化建设才真正可以留心。“与佛山的禅南顺等先进地区相比,三水面积小,地形狭长,有着农业社会的印记,略显封闭、保守、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包容、熟人社会特征明显……”这是三水自身的一些短板。所以,对于三水的文化建设,不仅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、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,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。要营造一种开放多元、包容尊重、公平公正的社会文化氛围,真正能够让外地人特别是优秀人才融入三水、扎根三水、在三水有一种归属感,唯此留人者才能留心。
三江汇流,缘聚淼城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三水再出发的信号已经发出,通过去积弊、补短板、强优势,我相信未来一个“小而美、小而强、小而优”的三水一定能够使天下英才近悦远来,共同建设美好家园。
(作者系某高校研究生、新三水人)
(来源:南方日报 庄生)